張海濱
捷普北亞區運營副總裁
最近有許多關于數字化時代工作變革的討論,在不久的未來,大量的工作崗位將被自動化與前沿科技所取代。很顯然的,我們所處的世界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化,且這一變化觸及了行業的方方面面,包括產品制造、人員管理和業務運營等。科技的重大突破,尤其在人工智能、自動化、機器人技術、自動駕駛和物聯網等領域,正以前所未有的強度帶來顛覆性變革,改變了我們生活、工作和互動的方式。
麥肯錫全球研究所(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)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,目前只有不到5%的職業可以利用現有技術實現完全自動化。然而,幾乎所有職業都有可能實現部分自動化,包括對中高程度技術有要求的工作,即使是金融、法律和醫療行業的某些特定工作,也無法避免受到自動化的影響。
在技術迅速發展以及地緣政治、社會經濟和人口因素發生變化的背景下,新加坡未來經濟委員會(Committee of Future Economy)提出了未來十年的經濟戰略以因應數字化時代的到來。在數字化的未來,新的工作崗位將不斷涌現并取代現有的崗位,有些行業將更容易受到數字化的影響,例如勞動力密集的行業,藍領階層的工作很快將全面被機器所替代。
人工智能也正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中國就業市場的格局。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聯合阿里研究院、波士頓咨詢等多個行業領先企業和機構所發布的《人工智能與中國未來就業白皮書》研究報告指出,人工智能的發展直接帶來對專業數字技術人才需求量的增長,催生出許多新的就業模式和業態。人工智能對就業的影響隨行業的差異有所不同,在人工智能取代重復性強、程式化程度高的工作同時,也會對工作崗位產生擴大需求和創造崗位的積極影響。
當今備受青睞與需要的技能及崗位在10年前尚不存在,在邁入數字化時代后,所需的技能與崗位也將發生根本的改變。
未雨綢繆,為第四次工業革命做準備
歷史經驗證明,技術的進步會帶來新的發展機遇。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《未來就業報告》顯示,到2020年,技術進步和其他社會經濟因素將創造210萬個新的工作崗位。
人工智能、機器人、物聯網、云計算、大數據分析和無縫協作等技術,正驅使企業重新構思其在數字化時代的發展。同時,消費需求的改變,包括及時行樂、大規模定制和微型化等趨勢,也迫使企業必須迅速適應變化,以掌握數字化帶來的新機遇,并規避可能的風險。
隨著企業進行轉型以適應未來的發展,新的生態系統和新的就業機遇將不斷涌現,企業的用人需求也將發生變化。以制造業為例,隨著高科技化和數字化,專長于機器人技術、自動化和數據科學領域的高級技工,未來將需要同時具備管理生產車間復雜系統和數據的能力。
引入人機協作
隨著自動化和機器的普及,人機協作將被應用于越來越多的復雜任務中,要求掌握不同技能的新工作崗位將不斷涌現,人類與機器將必須互補以進行復雜的工作任務。
隨著工作形態逐漸演變為按需和項目導向,傳統的工作定義將發生重大變化。為了在“知識即生產力”的未來經濟環境中形成競爭力,現代化的工作模式對員工的要求也將發生改變,具備結合機器學習、業務發展和技術的能力,從而提高生產率和創新水平,將是未來的工作形態對員工的要求。
例證:未來工廠
由于消費趨勢不斷變化、產品周期不斷縮短以及技術不斷創新,龍頭制造企業們已經意識到必須加強數字化制造技術的應用。通過整合自動化工廠,企業不僅能降低勞動力成本并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,還能確保生產工作的一致性、提高生產質量并增強生產線的靈活性。
然而,即使制造生產變得更自動化,人類的才智始終是制造業的關鍵核心。目前,機器正在學習操作日常的工作流程,而人類的能力與技能也必須朝著更高價值的方向發展,從而創造更好的結果與新的機遇,并且持續輸出創新力。在未來工廠里,只有通過人類和機器的協同工作,才能更加優化生產過程和產量,實現超越預期的成果。
“以人為本”的數字化未來
總而言之,“人”終將會是未來數字化時代在生產力、效率和成功的關鍵要素。在未來以人機協作為主的日常運作中,數據的使用與管理將至關重要,而企業將需要幫助并培訓員工在這樣的工作環境中不斷成長。只有善用人機協作的優勢重構勞動力的企業,才能在數字化時代脫穎而出。
在未來的職場中,人們將需要在不同的工作角色和項目之間輪換,因此,除了優秀的技術水平之外,擁有社交能力和情商、認知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將使人們在職場中大受裨益。接納新技術、不斷通過再培訓建立新能力以及培養適應性思維,將會成為人們在數字化經濟中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。